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,曾以金陵、建康等名称为人熟知。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与政治中心之一,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郑州股票配资网,至今仍有许多悠久的历史遗迹得以传承。它被誉为“六朝古都”和“十朝都会”,并且是首批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。南京的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深深烙印在每一块砖石、每一条街道中,吸引着无数后人探寻其辉煌的过去。
这组照片拍摄于清末时期,由西方摄影师捕捉,生动地还原了百余年前的南京城,记录了金陵的昔日风貌,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面貌。
1900年的南京鼓楼,屹立在旧城中心的鼓楼岗。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历史悠久。它曾是南京古城的报时中心,钟声的响起为南京城的人们带来时光的指引。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,至今仍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流转。
展开剩余85%1906年拍摄的南京鼓楼,尽管经过几年的风雨洗礼,这座巍峨的建筑依旧屹立不倒,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。然而,楼前曾经的棚户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整洁的城市面貌,时光仿佛在这里留下了少许痕迹,但也没有改变这座古老建筑的庄严气质。
照片中的三位打扮整齐的年轻女子站在街头,身穿传统的长裙,紧裹着小脚。她们的身影在清晨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静谧,一位手里提着食盒,仿佛刚从集市买来了早饭。前面是一位老者和一名男孩,男孩留着长辫子,手中拿着折扇,身姿显得优雅。身后跟随着一位穿着僧衣的和尚,他的面容看似女性,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脚型更像一位男僧。(1902年)
在这幅1902年拍摄的画面中,南京的洋人正在举行体操比赛,周围有不少中国人围观。这一活动的出现,正是体操传入中国的象征。体操最早被袁世凯用来训练新军,后来逐渐在各地学校普及,成为了学生们日常体育课的一部分,标志着现代体育的初步传入。
在一座充满古韵的建筑前,假山与小桥交织成一幅宁静的景致。三位外国水兵坐在小桥上,神情悠闲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。一名长发男子站在旁边,双手叉腰,目光凝视着水兵们,似乎在思索着什么。(1902年)
这幅照片展示的是通往下关港的道路,路口呈“丫”字形,街两侧是低矮的商铺。商铺门前,人力车整齐地停放着,车夫们或坐或站,神态悠闲。在远处,可以看到一座典型的带有殖民风格的洋楼,透过照片的细节,可以感受到当时南京街头的独特气息。(1908年)
一位赤身小男孩沿着长江的防波堤走向镜头,身后是忙碌的码头工人们。小男孩的身影在镜头下显得格外瘦弱,而在他的周围,许多木船在江面上停泊,桅杆林立,船只交错,仿佛时光倒流,回到了百年前的江南水乡。(1911年)
这幅照片捕捉到的是长江上的一群人,他们划着小船,在江面上悠闲地漂荡。每当迎面而来的客轮经过时,他们便伸出竹竿,挑着竹篮,乞讨乘客们的施舍。这一场景常见于20世纪初的南京,表现了那个时代贫困与社会分层的现状。(1910年)
南京的夫子庙位于贡院街,是当时旧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和文化区域之一。照片中的夫子庙前矗立着牌楼和棂星门,旁边的聚星亭也显得古色古香。前方是熙熙攘攘的秦淮河,河岸上停靠着一艘艘游船,船上的游客和商贩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画卷。(1906年)
在南京的某个贫民区,几名外国水兵和当地的穷苦百姓合影留念。背景中,低矮简陋的窝棚映衬出百姓的艰难生计。此时正值水灾、旱灾频发的时期,南京市区民众的生活困苦至极。即使这些人逃入城中,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。(1902年)
在1906年拍摄的这幅照片中,一支迎亲的队伍正沿街行进。最前面是两个孩子手持宫灯,接着是肃静回避的牌子和鼓乐手,紧随其后的是迎娶新娘的花轿。尽管是喜庆的场合,但队伍中的每个人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,贫穷和艰辛的生活让人们显得麻木不仁。
大金门是通往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,面向正南。门体为三洞券门,原本门楼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,装饰华丽,然而时至1906年,门楼已不复存在,只剩下门体孤立在风中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。(1906年)
四方城,又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,是南京明孝陵的一部分。亭内的石碑高近九米,碑文由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,详细记载了其父朱元璋的一生功绩。然而,原本的亭顶已经损坏,风雨侵蚀下的石碑显得格外苍老。照片中的男子站在门前,手中提着一把粪箕,表明这里似乎常有动物出没。(1906年)
在1907年,一群外国水兵来到四方城,他们爬上了两米多高的驮碑龟趺,在上面留影。石碑底座上满是他们的涂鸦,这些外来者不仅带走了历史的记忆,还留下了令人遗憾的破坏痕迹。(1907年)
在明孝陵的神道“翁仲路”上,背景是两位身披甲胄、手持金盾的威武武将石像。那时的道路曲折幽深,路面泥泞,荒凉的氛围与今天的现代化景象形成鲜明对比。(1906年)
一群游客在明孝陵内参观,身后是高大的明楼残迹。平台上原本有一座巍峨的门楼,而如今已不见踪影。在游客中,既有成年人,也有孩子,可能是走得太累了,那个小孩手里还拿着一根拐杖,脸上写满了疲惫。(1906年)
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寝,建筑宏伟,气势恢宏。虽然数百年岁月沧桑,木结构的建筑已经朽坏,但石砌的建筑依然矗立如初。与今天绿树成荫、鸟语花香的景象不同,百年前的明孝陵周围树木稀少,荒凉的景象更突显了这座陵寝的庄严与肃穆。(1906年)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